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

名校

很久沒有正式寫一篇文章,但今天看到很多人也把這篇文章放上facebook,那種寫作的感覺又再次回來

http://hk.news.yahoo.com/article/101204/4/lljy.html

要說一個從屋村學校轉到名校的故事,我想我也有這個資格。但我跟她的故事,差別可以是如此的大。

最可笑的是,雖然她不喜歡名校那種階級制度,不喜歡名校跟名校生的趨炎附勢,不喜歡名校生都是倒模式生產,但她卻甘於接受這種教育,甘於conform herself,更會為自己在名校裏取得佳績而高興,自豪。我跟她明顯的分別是,我選擇放逐自己,盡力把自己跟那些名校學生區別出來。名校學生想當的,我偏不當;名校學生所鄙視的,卻正是我的目標。但同時,我欠缺了她對名校的厭惡 - 因為我憎恨的不是名校,而只是「一個窮家學生進了名校」的事實。

我不明白,為甚麼名校的學生要有她文中所提及的「除了干德道,也知道深水埗板間房」的世界大觀。首先,了解到干德道跟深水埗的存在及區別,僅可叫作「香港觀」而不是世界觀。要了解名校生的世界觀,請她去看倫敦紐約悉尼跟溫哥華,有多少她們的校友。當然,他們的世界觀,可能只包括了蘭桂坊clubbing,drinking party,socializing events,而沒有看到窮人的一面,但我的疑問是,為甚麼他們要理會窮人?Do the poor ever play a single role in their lives? 當名校生真正了解到那些所謂社會不公,貧富懸殊,為富不仁的一面,他們又能做些甚麼?難道他們跟自己從商的父母說:「你地唔好咁樣欺壓D 香港人啦!俾條生路佢地行下啦!」我想父母的回應會是:「衰仔,俾咁多錢你仲入DXS/喇X,D錢邊度黎架?我地唔咁做,你會有司機送你番學放學,有工人幫你做家務?到時你隨時好似電視D學生咁,要幫屋企人執紙皮鋁罐先賺到罐罐頭食咋!學校邊個先生教你講埋D咁既野架,我下個星期就去家長教師會投訴佢!」

這個社會,就是充滿了階級及不公義。要改變的不是名校,而是這個社會。但首先我要提醒大家,連諾貝爾和平獎得主,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"Change",也被美國人罵得焦頭爛額。手無寸鐵的你有沒有這個能力,去對抗這股社會主流?

所以要名校把她心裏「更深層的價值」灌輸給學生,根本不切實際。名校之所謂名校,就是因為裏面的學生全是富豪之後。在裏面家庭背景最差的學生,父母大概也最少同為教師,月入最少八萬大元 (當然,在名校裏要鬥的並不是家庭月入,而是家庭背後的人脈關係)。筆者說的對,名校生的世界觀真的很狹窄,因為當你跟在名校就讀,跟名校生交流時,首三句對答必定是

a:「你讀邊間中學架?」
b:「XXX (某名校) lor」
a:「咦,咁你識唔識Samantha(或任何英文名) 呀?」
b:「Samantha 乜呀?」
a:「Samantha Li 呀,school orchestra 果個呢」
b:「哦,我記得啦,好高同長頭髮果個呀馬,佢細我兩年lor」

對了,名校生的世界就是這樣細小,因為他們只會認識香港上流社會的人,那些深水埗的新移民,根本不會進入他們的生活圈子中,從今天直到永遠。名校的活動,根本只是他們日後在上流社會中生活的綵排 -- 充滿勾心鬥角,巧取豪奪,沒有對錯只有輸贏。你可以不喜歡這種生活,但你不能,也沒有能力要求他們跟你一起不喜歡這種生活。你可以喜歡留意六四屠城香港回歸,但你不能,也沒有能力逼迫他們去跟你一起當熱血憤青八十後。因為,你跟他們永遠是兩個世界的人,而非上流的你永遠只能聽命於上流的他們,not the other way round。

我很疑惑,筆者說到自己於名校如何如魚得水,更成為當年的head girl,為甚麼不好好把握大好機會,「在社會階梯向上爬」?既然她欣然接受了這種名校規則,我心想上流社會的潛規則,她也應能應付自如。為甚麼還要堅持理想去當記者?我不能理解當中的矛盾。

最令我困擾的,是她最尾一段那句「香港出色的窮學生與富學生,都有平等機會入讀優質學校,這卻是我對直資概念的最大質疑。」第一,名校是優質學校,但非名校也可以是優質學校。要強逼一個窮學生就讀名校,去跟那些上流學生一起生活學習,跟送子女到墳墓無異。當然,有些窮學生可以從中conform 自己,把自己變成比上流學生更殘酷的野獸,但萬一不成功 ,最終受盡折磨的,只會是那位如羊般馴良的學生。

我很喜歡George Orwell (但我不喜歡animal farm),他正是「送羊入虎口」的例子。身為緬甸官員的兒子,雖不致清貧,但跟貴族學校Eton College 可謂格格不入。可笑是命運給了他獎學金,讓他在Eton 免費上學。這七年在一家充滿階級的名校生活,他並不愉快。最後他選擇了跟貴族分道揚鑣,當了BBC的記者,其後更到了西班牙採訪無政府主義者,跟佛朗哥及共產政黨打游擊戰 (及後把他所見所聞,寫成 Homage to Catalonia)。如果你留心看看他其他的作品,如 Burmese Days,你會發覺裏面的主角對英國階級的厭惡,對自己的Burmese upbringing 感到迷失,甚至最後要吞槍自盡。故事裏的主角,正正就是Orwell自己的寫照。當然現在他變得有名,但不要忘記,這世上還有很多誤打誤撞闖進名校的小羔羊,從名校走出來,留下永生不會磨滅的慘痛烙印...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