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百五十萬人贊同香港社會上的激進行為
http://news.mingpao.com/20100410/mra.htm張文光跟譚耀忠對話的電視節目
---
一個不談政治,只談道理的社會,只會是一個烏托邦。
我不會說甚麼是「深層次矛盾」的陳腔濫調,也不會自以為是的提出我對政改的意見。只想從以上的社評及電視節目,去看看「建制派」(往稱保皇黨) 口中的「理性溝通」,「共建和諧社會」是甚麼。
在電視節目中,民建聯主席譚耀忠貫切他的平和,理性形象,去跟民主黨的張文光討論香港政制改革。可惜的是,貴為香港第一大黨,坐擁過萬黨員的民建聯,他們的主席在二十多分鐘內的討論,竟全花在反對民主黨對2017及2020年選舉的辦法。撇開內容不談,我還以為譚耀忠是反對派。
譚不斷地說,「對於XXXXXX,社會上仍然有很多不同意見」 (XXXXXX 可以是功能組別,可以是特首提名委員會的人數等)。我們都知道,世上沒有一件事情能得到百分百的支持/反對的,問題只是我們怎樣去解決分歧,令少數服從多數。所以他及後說,「我們希望能透過理性討論,去解決那些分歧」。So far so good,可是,分歧在哪?要說分歧,我們必須說是 A 跟 B 的分別。但我一直看見,聽見的只是民主黨提出的方案,而民建聯的方案在哪?作為一個對香港前途舉足輕重的政黨,難道對 2017 及 2020 怎樣選特首及立法會議員毫無願景 - 即使中央政府應承了香港市民在此時可擁有那些權利?自己沒有主張,卻不斷打壓、貶低他人的主張,這不是像他們口中「為反對而反對」的政棍一模一樣?我寧可他們高調支持「香港永遠沒有普選,功能組別永垂不朽」,比現在那種模稜兩可的狀態還好。
當然,你們可以說「社會還真的未達成共識吧,現在時間還早,所以要先支持政府2012 的方案,日後我們才可以此為基礎,繼續討論」。首先,我極不喜歡「時間還早」的概念,尤其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。早兩個月,民建聯議員在高鐵撥款上的一句「諮詢的時間,永遠不會足夠」,還歷歷在目。同一句說話,可否同樣地引用在政制改革上?我們現在不再作建設性討論 (而非民建聯現在所做的破壞性討論) ,難道我們要重覆高鐵的過失,等到 2016 年政府倉促提出方案,議員倉促通過?第二,民建聯連一個討論的基礎也未打好,反而一味重覆「社會有分歧」,「集思廣益」等空泛口號,結果只會「坐困愁城」,停滯不前 (見社評)。而為此而負上責任的,正正就是那些以理性/口號來掩飾自己毫無作為的民建聯議員!
說穿了,某政黨還只是以「理性」作藉口,實際上根本對香港社會毫無願景及承擔,只求維持現狀,繼續撈政治油水。所以一開首已說了,只談道理不談政治的社會,只能在烏托邦實現。
4 則留言:
我都有讀第一篇報導。那個150萬人支持的結論其實是來自於一個1005人的訪問調查.....讀到那一部分頓時無言....
that is not to say that I am a fan of DAB.... you know I am not.
我還沒有認真地計算,統計學上一千多人得出的結果是否significant。反正報館仍是一貫地嘩眾取寵,那150萬人的誇張數字,看膩了。
但確實的是,社會激進的行為多了,其原因我之前的entries也有提及。而問題的核心,是香港的制度,不能容許一個有承擔的人,能說服大部分香港人去實行一些政策。其中我最憎恨民建聯 - 他們明明是最有能力改變現狀的團體,但做事卻往往以「理性」去掩飾自己沒有主見的事實。結果令香港停滯不前,令一班食老本的繼續可以鞏固他們的地位。
我倒欣賞奧巴馬,他把他累積下來的魅力跟民望,一下子投到醫療改革上。他在推動法案時受到的批評,比曾蔭權受的更狠。而且因此他有可能不能於一屆大選中連任。但最少,他實現了競選時的承諾,跟那些投他一票的人有所交代。能不惜一切,去推行一些自己(及投票結自己的選民)認為是對的政策,就是我們想看到的領袖。
香港呢?只充斥著一班畏首畏尾,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政棍...
http://news.mingpao.com/20100411/vza1h.htm
剛看畢今天明報副刊,這正是我心裏所想的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