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看了兩篇文章,都是關於買房子的:
80後買樓
德國房價緣何十年不漲?
(其實還有一兩篇在腦中,但已找不到連結)
先說第一篇。又是80後,又是樓價過高的問題。作者明顯地不認同現今80後那種怨天尤人的性格,反之覺得他們應努力工作,不斷自我增值,才能在社會立足,為自己及家人建立一個安樂窩。我為作者現時的境況而高興,也非常同意作者那種拼搏向上的精神。這正正是所有香港人應有的態度 - 因為若你的生活哲學跟她的有絲毫差距,你在香港的生活也只會充滿怨言。
不幸的是,我們並不是長在John Rawls 描述的世界,在香港這個地方出生,絕非我們的自由意願。在香港這個地方,我們有許自由,如買PSP還是買NDS,去大家樂還是美心吃晚餐,去uniqlo還是5cm買衣服,唱K還是去機鋪打機...但除此以外,你會發覺對於一些長期的決定,你是毫無選擇權。你要在香港當畫家,科學家,農夫,發明家?香港可是奉行自由經濟,所以香港人只能「自由」地選擇做促進「經濟」的行業,凡非律師、會計師、銀行家、商人等跟金錢有關的行業,於香港立足的機會可謂微乎其微。那麼我們有沒有自由,去實行「自由經濟」以外的社會體系?對不起,你沒有權投票去選擇你認同的領袖,去選擇你嚮往的生活模式。要在香港享受自由幸福,你只能像網誌的作者一樣,把自己對自由的定義閹割,再去exploit 僅餘的自由。所以作者覺得自己為了唯一的理想 (買一個單位,及後再買多個單位放租) 而奮鬥,即使要跟人分一個晚餐,即使不問自己興趣而報讀課程,即使被老闆無理減薪,只要不時想起自己坐擁數個單位當收租婆,也是甜美的。End justifies its means, simple as that.
所以,對許多香港人來說,第二個連結的文章,應被禁止在香港發布 (尤其當網絡廿三條立法後)。剛巧上星期,我跟一位德國的女教授談及德國的福利政策。她跟我說,在美國,你雖可以比在德國賺到更多的金錢,但同時你要花更多的金錢在其他方面;相反在德國,雖然稅項繁多,但市民根本不需要儲蓄,政府也會從中作出許多補助。在德國買樓,政府更會給你一筆可觀的資助。再看看早前香港電台《設計城市》對柏林的介紹,你會發覺原來柏林的低地價,是吸引世界各地藝術家的原因。而他們的存在 (加上市民對他們的接納),令整個城市充滿生機及美感。我們香港呢?在香港出生的人,就像受了咀咒一樣,一生註定要為同一個目標奮鬥。我當然為那些成功達成目標的人而高興,如網誌上的她。也當然知道,她說的那班「成日換電話,又i phone又i pod,一年去幾次日本,但就歎樓貴買唔起」、「洗慣玩慣、講求生活品味既"月光族"」的80後是咎由自取,但我跟她反對的原因卻截然不同 - 她要求其他人,去重覆自己成功的苦行僧方程式;我卻希望他們認清自己在香港的位置,了解自己需要甚麼,自己能achieve 甚麼,必要時到外國闖一闖,尋找自己成功的國度。
最後一句,高地價高房價不是理所當然的,為高地價高房價去折磨自己更不是理所當然的 - 只要香港人把眼光看遠一點,把自己看作國際的一分子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