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|
skip to sidebar
28 weeks later
又一次在星期六看舊戲,又一次帶著首集的好評而對續集有所期望。
當然又是失望而回,但不致於非常失望的程度。
英國片跟美國片的不同之處,就在於一個字 - 錢。第一集《28日後》雖低成本,但劇情的緊湊,戲中對人黑暗面的描述則令人不寒而慄。《28週後》高成本創作,看見的好像是倫敦的旅遊宣傳片 - Canary Wharf, Millennium Bridge, Wembley Stadium 等總在有意無意間以最美的姿態出現在戲中。 製片商花大量金錢在特技中,驚嚇震撼氣氛有餘,但情節卻非常牽強。
並不是說整齣片很爛,但我希望看的,並不是另一齣《生化危機》。
整部戲的主線,就是The best of intentions, the worst of results。但表達的層次流於表面。對付疫症,確實不可以感情用事,但為何故事中的爸爸從自己痛苦的經歷中還未看穿這一點?這又令我想起五年前的香港,在病毒擴散的時候,有多少家庭多少醫生要跟自己的親友隔離?可能香港人的「理性」,在瘟疫蔓延時還是可愛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