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

天水圍的日與夜

要不是拿了獎,我才完全不知道這部電影的存在

光是寫看得很舒服,好像對自己及導演非常不敬。

在電影裏面,天水圍再不是一個充滿貧窮、新移民、家庭糾紛、青少年問題的地方。反而看到的是一個不愛計較,樂於助人的師奶,及一個在單親家庭長大但沒學壞的兒子。老土點兒說句,錢幣也有兩面,為甚麼我們總要逼自己看不好的一面,而忽略好的一面,並且將不好的無限放大,繼而stereotype整個社區?


就是有了張師奶,剛搬進來的婆婆可以找到工作,可以買電視,生活可有所寄托,不再當孤獨老人。我們可能早已忽略了這股正面卻弱小的社會力量。還記得當年在嫲嫲,在姑媽的屋村,整條走廊的家門總不會閉上,每戶小孩在電梯大堂嬉戲的日子。那種鄰舍守望相助的精神,可間接地解決了不少家庭問題,制止了不少家庭悲劇。

在主角的家庭中,全完感受到平淡就是福的道理。兒子雖跟一班愛玩的同學一起,但從來沒有經常出外「喪蒲」,就是喜歡在家中玩電腦看電視,及毫無怨言的幫助母親做事。母親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,最大的娛樂是跟兒子一起吃晚飯,及戴上老花眼鏡看報紙 (這可跟我媽媽的生活一模一樣 - 稍為了解我家庭的人,也知道我們家跟單親家庭也沒兩樣)。有這樣的生活,誰想要家財萬貫,卻過著溏心風暴豬肝補氣的日子?

戲裏最後的十分鐘,就是淡淡的為戲的主題作一個總結。兒子被老師選為學校輔導組組員,他卻謙虛地說自己能否原校升上中六也不清楚。就是經歷過父親離去,令他更成熟,更珍惜跟母親的時間。老師也是看見這一點才選擇了他,但他卻仍然平淡的說自己並不是當輔導的材料。中秋將近,母親寧可跟婆婆一起買菜做節,也不跟自己的家人做節 - 始終也是礙於自己家庭背景跟弟弟差別太遠的關係。最後兒子也推卻友人邀請,跟媽媽跟婆婆共度一個平淡而幸福的中秋節。

當然,你可以說張師奶居住天水圍,終日好像被困在這個地區;兒子則毫無上進心,即使舅父給他出國留學的機會,他也不太願意的樣子。但他們的生活,個人而言卻是十分幸福。可能香港人早被那些忽然富貴的日子沖昏了頭腦,忘記了另一種生活的方法。

----

最後,為什麼我可以花那麼多時間看戲,再花那麼多時間去打文章?因為我已不停工作30天...是給自己逃離數學的時間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