純粹從友人的blog中所看見的有感而發,寫一寫所謂香港人的心態。
常 常說香港人經濟蓬勃,是香港徹底實行資本主義,大市場小政府的結果。許多人因而說新自由主義萬歲,並希望各國能效法香港,再創經濟奇蹟(東歐國家如捷克以 及近幾年崛起的波蘭,正是如此)。個人認為香港的「成功」,很大程度是因為其獨特背景。而在這個背景底下生長的人,會不由自主地,或潛移默化地為資本主義打氣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一. 被蹂躪的人民
每次從外地返回香港,總覺得自己不像是一個人。在街上,尤其在繁忙的地方,我彷彿只是一件貨物,被側邊的人群逼著我前進;在「行人專用區」,那些健身室、財 務公司、電訊公司、銀行、「四仔店」識員總忙著向你兜售各種你不願意接受的服務。在車上,我總被逼去接收車廂裏電視的畫面及聲浪;即使在沒有電視裝置的車廂,「巴士阿叔」總在你身邊高談闊論,到下車的一刻我肯定你對那些手電用戶的家庭,愛情或生意狀況非常清楚 - 即使你極不願意去了解他/她的背景。當你以為在家中可享受自己的生活,對面單位的住客卻可看清自己屋裏面的情況。
我總會問自己(有些時候我會問家人)為什麼,香港人可以接受自己的生活不斷被蹂躪?為什麼逛街不能以自己的速度走?為什麼在車上不可好好地做自己的東西,而要接受他人強加到自己的東西?為什麼香港人不配有私人的空間?
香港人,你在香港得到幸福快樂嗎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二. 被蹂躪的過去
香 港人有著悲哀的過去。被英國統治百多年,當中只有最後十數年,才有香港人步入權利的周邊範圍。英國政府的命令,香港人永遠只能逆來順受。反抗倒是有的,如 1967年的暴動,但最終仍鬥不過英國的船堅炮利,失敗收場。結果香港人永遠只能乞求 政府聽取民意,希望港督能當一個賢君。
最無奈的一幕,是中國決定接手香港,香港人只能看著英國的戴卓爾夫人,及中國的鄧小平簽署中英聯合聲明。為什麼關於所有香港人的事,竟操控在兩個「非我族類」的手上?
有 些人可能對我用「非我族類」形容鄧小平會非常反感,但對那些從鄧小平操控的中共政權逃難到香港的人則不然。他們可以拋低一切從大陸逃到香港,為何不可以重 覆歷史,趁香港回歸以前移居外國?結果是,連那個高歌「香港是我心,一顆不變心,實在極不願,移民外國做二等公民」的許冠傑,也拿著外國護照,極力逃避再 一次被蹂躪的歷史。而那些沒有能力逃走的,或早已有大靠山關照的市民則繼續留在香港。
但 他們開始知道,他們要面對的是一場蹂躪他人/ 被他人蹂躪的遊戲。就是那個歷史背景下,產生了不懂得爭取自己所希望的人。所以他們非常容易接受現實,向現有制度妥協 - 因為他們的長輩,他們的社會跟他們說:爭取有用嗎?我們的家鄉不在此,管治我們的人不是「自己人」,現在連自己所住的地方的未來,我們也沒法作聲。
對香港沒有自己的願景,只會逆來順受的香港人,就是呂大樂所說的「借來的地方,借來的時間」的真正意思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三. 「靈活」「理性」的香港人的創造者
有了歷史的背景,可令我們更加深入了解香港人在務實,理性,靈活等形容詞(通常是高官們強加進香港人的詞語)背後究竟代表著什麼。早已習慣了沒有發言權的香港人,永遠只能在既定的遊戲規則內比賽。至於為何要玩這個遊戲,這個遊戲本身是好是壞等問題,香港人根本從不考慮。
五 六十年代,政府實行高壓管治,香港人在這個遊戲中要贏,就得要依附當權者,然後對沒權沒勢的榨取金錢。所以香港人當年的集體回憶就是警員貪污,暴力盛行。 七十年代,經過暴動的洗禮後,港英政府開始了解舒緩民意的重要性,所以推行一連串德政,如設立廉政公署,大量興建公屋等。由於依附權貴的遊戲開始行不通, 香港人便隨著政府政策的變更,開始另一個遊戲 - 著重第二產業發展。由於當時遊戲規則容許更多贏家,所以不少人也能成功爬上社會階梯,成為中產甚至上層分子。現時那些「上了岸」的人還在說:「他們努力才 有今天的成果」(亦即暗示現今香港人不及他們勤奮),其實只因他們是歷史中的幸運兒,在一個更佳的遊戲下比賽。在五六十年代,我想他們就算有多努力,也不 能躍升為上等人士。在訴說他們辛苦致富的經過前,他們更應感謝當年發起暴動的市民 - 是暴徒,而不是商人們令香港政府改變遊戲制度。但他們全都忘記了,而我們也同樣忘記了。
這 個時代的成功者,對日後造成我們現在的香港有深遠的影響。我們那些七十代終八十代頭所聽到的故事,總會是李嘉誠,李兆基致富的事蹟。他們的事蹟,給了我們 新一輩希望。我們從少便開始學習到,只要努力,我們便會成功 - 因為前人也是非常辛苦才能得到現在的成就。我們面對不同的,由英國人設立的公開考試,也有不同的方法「靈活」面對。考試失敗了,我們會「理性」地跟自己說 只是自己不夠努力而已。我們只會默默承受強加進我們生活的制度,從不懷疑制度的好壞,因為我們非常「靈活」「理性」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四. 資本主義變成唯一制度的香港
資本主義,可能是戴卓爾夫人帶給香港的東西。也可能是英國希望利用香港,來摸索自己國家出路的物品。這點沒有深究,反正要反思的只是資本主義對香港的影響。因為它,香港創造了經濟的奇蹟。也因為它,令人認為或以為它是香港唯一的出路。
相 信香港七十年代尾八十年代頭的學生,在社會科聽的都是那些「香港作為一個轉口港,成為中國與世界中間的橋樑」,「香港從工業社會轉化成商業社會,於世界經 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」,「近來,香港發展完善的金融制度,為世界提供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」等。我剛好活在九七的夾縫中,接受了英式的教育及港式的教育。到 了最尾的兩年(即小六中一時),才發覺原來香港人,並沒有權力選擇自己的立法會議員,到了現在才能選出裏面一半的議員。我當時才發覺,我小學社會科學到 的,只是資本主義帶給香港光明的一面,而政治的黑暗面,學校總是避而不談。資本主義確實令香港富起來,但對它無限的崇拜只是因為有人想避開更深入的問題 - 我們的政治制度是由誰來決定?
正因如此,很多人也抱著資本主義萬歲的心態,認為資本主義把香港從漁村帶到國際,就一定能繼續帶領香港走到未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五. 當資本主義從手段變成目的
到 了現在,不少香港基層市民也感受到一種壓力 - 物價暴漲但薪金沒有以同樣幅度上升;工作環境充滿著朝不保夕的氛圍;股市上升,但自己卻連買股票的金錢也沒能儲起;當自己在香港再沒有任何成功的寄望時, 他們會把眼光放到自己的子女上。但可惜的是,學生雖能接受免費教育,但同時取得佳績的大多是家庭較富裕的兒女。(最少這是我在數間名校看見的情況 - 能進名校的學生,絕大部分來自中層或上層社會;而在公開考試取得佳績的學生,又大多是從那些名校就讀的) 結果那些讀不了書的孩子又因為學歷問題,不能在社會階梯中提升。
為什麼香港的社會會走到好像印度那種caste system?是因為資本主義,自由經濟雖帶給人財富,但同時只會眷顧一部分的市民。那些被資本主義所拋棄的貧困家庭,可能只有極少機會能爬上中產階層,其他的只會跌進無止境的漩渦中。
香港人為何不為此而反抗起來?相信以前四節已說明部分的遠因及近因,因為我們仍然相信(或迷信)資本主義會帶給自己財富(雖然眼前的實情卻不然)。以往我們因著資本主義的制度,令我們富起來;現在我們忍受貧窮,令資本主義繼續能在香港生存。
就如經濟學家Stiglitz所寫,把手段跟目的混淆,往往制做出許多可悲的笑話。我們結果只會想怎去保護資本主義,而不去想怎樣保護市民。以下舉了兩個香港典型的例子:
1) 「自我」增值 - 不知何時香港的「打工仔」也不約而同地,受到這個詞語困擾。在這個全球工時超英超美的城市中,僱員還要在僅餘的閒暇,報讀那些持續進修的課程。香港人的反 應卻總是逆來順受,原因是「唔辛苦點得世間財?」「呢度係香港,唔讀就會俾其他人淘汰」云云。其實他們知道,即使讀畢了手上的課程,並不代表自己會得到更 佳的待遇,只是代表自己比那些還沒讀畢課程的人的就業情況更安全。那最終得益的是誰?答案是那些舉辦課程的商人,是那些能以同樣薪金,聘請更高學歷的員工 的僱主,是令GDP以此方式增加的政府。
一堆數字的增長,最終令香港於資本主義的遊戲勝出。但輸家是眾僱員 - 除了忍受長工時,還要被持續進修剝削空閒及金錢,卻沒能得到甚麼好處。
2) 閒暇生活(即消費生活) - 單單這個主題也值得寫一篇長文來反思。在體力跟腦筋也被工作摧殘時,香港人已沒有時間去想自己是誰,我跟其他的人有甚麼不同。香港人很怕靜,很怕孤獨 - 因為一靜下來,孤獨下來,他們甚麼也不是。所以他們要用其他東西來填補那些僅餘的閒暇,避免那種空 虛攻擊自己。但同時因工作所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,他們要不動腦筋,很"relax"的享受閒暇。所以香港人的節目,總是要一些感官的刺激,如看戲(越驚嚇 越好,文藝片可免則免),飲食(不需要著重餐館的氣氛,只要食物水準高就好),打機(這不用多說吧),唱卡啦OK(只要跟著顯示的歌詞唱便行,還可大喊一 場,真好),購物(平時給僱主指點,今天終於可以當老闆,指點店裏員工)。
香港人就像在資本主義的兩個舞台裏表演著:在工作的舞台消磨自己的時間及精神,之後在消費的舞台「享受」閒暇。你的一舉一動,從一開頭已被編定的。據很多經濟書藉提出,資本主義令我們生活更方便及悠閒。但香港人卻不斷犧牲自己悠閒的時間;而在悠閒時,也只能選擇被「悠閒節目」塞得滿滿的,為的正是保衛我們的資本主義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六. 公共空間 - 資本主義的舞台之間
終於回到開首的疑問,香港人活得像一個人嗎?答案大概是,如果香港人是一個人,他們都是依著無形之手所寫的劇本演戲,並潛移默化地愛戴這個被強加的角色。
近來香港興起談公共空間,才發覺我們日常路過的時代廣場地下,是一片屬於市民而不屬於地產商的土地。如果香港「人」在兩個舞台生活,那麼公共空間就是打通兩個舞台的通道。通道自己本身不需要任何特色,它的出現只為了令「人」盡快的從一個舞台轉到另一個舞台。停留在通道上,只會阻塞其他「人」,減低通道的效率,所以通道不設坐位,不許公眾表演。最佳的狀態,就是「人」不斷像水一般流通。
不同「人」的通道有不同長短。如果路途長的,為了減少「人」在通道之間、在轉換角色之間的時間損失,最好在通道中加插廣告,摧眠「人」更早準備代入另一個角色。視覺的摧眠不夠有效,最好加上聲浪,令不願接受摧眠的人也要被逼接受。如果通道「人」流得快的地方,更要使用人盯人戰術,務求令所有人也能好好利用通道運輸的時間,更快適應另一個舞台。
香港「人」,不需要那些文化人所說的公共空間。他們只想更快的到達時代廣場,跟朋友/伴侶行街睇戲食飯一take過,又或想更快回家,跟家人電視機撈飯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七. 結語
以上寫的只是自己在香港所觀察到,所感受到的一些經驗,再加以一些非學術性的研究及反思而寫成的。所以充滿各種錯漏,甚至偏見。當然,這樣的一篇不像樣的東西,並沒有概括了所有香港人的特性,但相信也觸及了一部分香港人核心的思想。
忽然想到了「皇帝的新衣」的故事。最終說出真相的,是一個外面來的小孩子。童話故事的結局,是市民被那個無知的小孩的話提醒了。但童話歸童話,我想同樣情況在真實出現,那個小孩應早被那些官員消了音,最後無故的人間蒸發,市民繼續是愚蠢地看不見那件新衣漂亮的地方。
不用擔心,這個國度我發誓我不會待久的。
常 常說香港人經濟蓬勃,是香港徹底實行資本主義,大市場小政府的結果。許多人因而說新自由主義萬歲,並希望各國能效法香港,再創經濟奇蹟(東歐國家如捷克以 及近幾年崛起的波蘭,正是如此)。個人認為香港的「成功」,很大程度是因為其獨特背景。而在這個背景底下生長的人,會不由自主地,或潛移默化地為資本主義打氣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一. 被蹂躪的人民
每次從外地返回香港,總覺得自己不像是一個人。在街上,尤其在繁忙的地方,我彷彿只是一件貨物,被側邊的人群逼著我前進;在「行人專用區」,那些健身室、財 務公司、電訊公司、銀行、「四仔店」識員總忙著向你兜售各種你不願意接受的服務。在車上,我總被逼去接收車廂裏電視的畫面及聲浪;即使在沒有電視裝置的車廂,「巴士阿叔」總在你身邊高談闊論,到下車的一刻我肯定你對那些手電用戶的家庭,愛情或生意狀況非常清楚 - 即使你極不願意去了解他/她的背景。當你以為在家中可享受自己的生活,對面單位的住客卻可看清自己屋裏面的情況。
我總會問自己(有些時候我會問家人)為什麼,香港人可以接受自己的生活不斷被蹂躪?為什麼逛街不能以自己的速度走?為什麼在車上不可好好地做自己的東西,而要接受他人強加到自己的東西?為什麼香港人不配有私人的空間?
香港人,你在香港得到幸福快樂嗎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二. 被蹂躪的過去
香 港人有著悲哀的過去。被英國統治百多年,當中只有最後十數年,才有香港人步入權利的周邊範圍。英國政府的命令,香港人永遠只能逆來順受。反抗倒是有的,如 1967年的暴動,但最終仍鬥不過英國的船堅炮利,失敗收場。結果香港人永遠只能乞求 政府聽取民意,希望港督能當一個賢君。
最無奈的一幕,是中國決定接手香港,香港人只能看著英國的戴卓爾夫人,及中國的鄧小平簽署中英聯合聲明。為什麼關於所有香港人的事,竟操控在兩個「非我族類」的手上?
有 些人可能對我用「非我族類」形容鄧小平會非常反感,但對那些從鄧小平操控的中共政權逃難到香港的人則不然。他們可以拋低一切從大陸逃到香港,為何不可以重 覆歷史,趁香港回歸以前移居外國?結果是,連那個高歌「香港是我心,一顆不變心,實在極不願,移民外國做二等公民」的許冠傑,也拿著外國護照,極力逃避再 一次被蹂躪的歷史。而那些沒有能力逃走的,或早已有大靠山關照的市民則繼續留在香港。
但 他們開始知道,他們要面對的是一場蹂躪他人/ 被他人蹂躪的遊戲。就是那個歷史背景下,產生了不懂得爭取自己所希望的人。所以他們非常容易接受現實,向現有制度妥協 - 因為他們的長輩,他們的社會跟他們說:爭取有用嗎?我們的家鄉不在此,管治我們的人不是「自己人」,現在連自己所住的地方的未來,我們也沒法作聲。
對香港沒有自己的願景,只會逆來順受的香港人,就是呂大樂所說的「借來的地方,借來的時間」的真正意思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三. 「靈活」「理性」的香港人的創造者
「中國人要不是當奴隸,就是當奴隸的奴隸。」 - 魯迅
有了歷史的背景,可令我們更加深入了解香港人在務實,理性,靈活等形容詞(通常是高官們強加進香港人的詞語)背後究竟代表著什麼。早已習慣了沒有發言權的香港人,永遠只能在既定的遊戲規則內比賽。至於為何要玩這個遊戲,這個遊戲本身是好是壞等問題,香港人根本從不考慮。
五 六十年代,政府實行高壓管治,香港人在這個遊戲中要贏,就得要依附當權者,然後對沒權沒勢的榨取金錢。所以香港人當年的集體回憶就是警員貪污,暴力盛行。 七十年代,經過暴動的洗禮後,港英政府開始了解舒緩民意的重要性,所以推行一連串德政,如設立廉政公署,大量興建公屋等。由於依附權貴的遊戲開始行不通, 香港人便隨著政府政策的變更,開始另一個遊戲 - 著重第二產業發展。由於當時遊戲規則容許更多贏家,所以不少人也能成功爬上社會階梯,成為中產甚至上層分子。現時那些「上了岸」的人還在說:「他們努力才 有今天的成果」(亦即暗示現今香港人不及他們勤奮),其實只因他們是歷史中的幸運兒,在一個更佳的遊戲下比賽。在五六十年代,我想他們就算有多努力,也不 能躍升為上等人士。在訴說他們辛苦致富的經過前,他們更應感謝當年發起暴動的市民 - 是暴徒,而不是商人們令香港政府改變遊戲制度。但他們全都忘記了,而我們也同樣忘記了。
這 個時代的成功者,對日後造成我們現在的香港有深遠的影響。我們那些七十代終八十代頭所聽到的故事,總會是李嘉誠,李兆基致富的事蹟。他們的事蹟,給了我們 新一輩希望。我們從少便開始學習到,只要努力,我們便會成功 - 因為前人也是非常辛苦才能得到現在的成就。我們面對不同的,由英國人設立的公開考試,也有不同的方法「靈活」面對。考試失敗了,我們會「理性」地跟自己說 只是自己不夠努力而已。我們只會默默承受強加進我們生活的制度,從不懷疑制度的好壞,因為我們非常「靈活」「理性」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四. 資本主義變成唯一制度的香港
資本主義,可能是戴卓爾夫人帶給香港的東西。也可能是英國希望利用香港,來摸索自己國家出路的物品。這點沒有深究,反正要反思的只是資本主義對香港的影響。因為它,香港創造了經濟的奇蹟。也因為它,令人認為或以為它是香港唯一的出路。
相 信香港七十年代尾八十年代頭的學生,在社會科聽的都是那些「香港作為一個轉口港,成為中國與世界中間的橋樑」,「香港從工業社會轉化成商業社會,於世界經 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」,「近來,香港發展完善的金融制度,為世界提供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」等。我剛好活在九七的夾縫中,接受了英式的教育及港式的教育。到 了最尾的兩年(即小六中一時),才發覺原來香港人,並沒有權力選擇自己的立法會議員,到了現在才能選出裏面一半的議員。我當時才發覺,我小學社會科學到 的,只是資本主義帶給香港光明的一面,而政治的黑暗面,學校總是避而不談。資本主義確實令香港富起來,但對它無限的崇拜只是因為有人想避開更深入的問題 - 我們的政治制度是由誰來決定?
正因如此,很多人也抱著資本主義萬歲的心態,認為資本主義把香港從漁村帶到國際,就一定能繼續帶領香港走到未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五. 當資本主義從手段變成目的
到 了現在,不少香港基層市民也感受到一種壓力 - 物價暴漲但薪金沒有以同樣幅度上升;工作環境充滿著朝不保夕的氛圍;股市上升,但自己卻連買股票的金錢也沒能儲起;當自己在香港再沒有任何成功的寄望時, 他們會把眼光放到自己的子女上。但可惜的是,學生雖能接受免費教育,但同時取得佳績的大多是家庭較富裕的兒女。(最少這是我在數間名校看見的情況 - 能進名校的學生,絕大部分來自中層或上層社會;而在公開考試取得佳績的學生,又大多是從那些名校就讀的) 結果那些讀不了書的孩子又因為學歷問題,不能在社會階梯中提升。
為什麼香港的社會會走到好像印度那種caste system?是因為資本主義,自由經濟雖帶給人財富,但同時只會眷顧一部分的市民。那些被資本主義所拋棄的貧困家庭,可能只有極少機會能爬上中產階層,其他的只會跌進無止境的漩渦中。
香港人為何不為此而反抗起來?相信以前四節已說明部分的遠因及近因,因為我們仍然相信(或迷信)資本主義會帶給自己財富(雖然眼前的實情卻不然)。以往我們因著資本主義的制度,令我們富起來;現在我們忍受貧窮,令資本主義繼續能在香港生存。
就如經濟學家Stiglitz所寫,把手段跟目的混淆,往往制做出許多可悲的笑話。我們結果只會想怎去保護資本主義,而不去想怎樣保護市民。以下舉了兩個香港典型的例子:
1) 「自我」增值 - 不知何時香港的「打工仔」也不約而同地,受到這個詞語困擾。在這個全球工時超英超美的城市中,僱員還要在僅餘的閒暇,報讀那些持續進修的課程。香港人的反 應卻總是逆來順受,原因是「唔辛苦點得世間財?」「呢度係香港,唔讀就會俾其他人淘汰」云云。其實他們知道,即使讀畢了手上的課程,並不代表自己會得到更 佳的待遇,只是代表自己比那些還沒讀畢課程的人的就業情況更安全。那最終得益的是誰?答案是那些舉辦課程的商人,是那些能以同樣薪金,聘請更高學歷的員工 的僱主,是令GDP以此方式增加的政府。
一堆數字的增長,最終令香港於資本主義的遊戲勝出。但輸家是眾僱員 - 除了忍受長工時,還要被持續進修剝削空閒及金錢,卻沒能得到甚麼好處。
2) 閒暇生活(即消費生活) - 單單這個主題也值得寫一篇長文來反思。在體力跟腦筋也被工作摧殘時,香港人已沒有時間去想自己是誰,我跟其他的人有甚麼不同。香港人很怕靜,很怕孤獨 - 因為一靜下來,孤獨下來,他們甚麼也不是。所以他們要用其他東西來填補那些僅餘的閒暇,避免那種空 虛攻擊自己。但同時因工作所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,他們要不動腦筋,很"relax"的享受閒暇。所以香港人的節目,總是要一些感官的刺激,如看戲(越驚嚇 越好,文藝片可免則免),飲食(不需要著重餐館的氣氛,只要食物水準高就好),打機(這不用多說吧),唱卡啦OK(只要跟著顯示的歌詞唱便行,還可大喊一 場,真好),購物(平時給僱主指點,今天終於可以當老闆,指點店裏員工)。
香港人就像在資本主義的兩個舞台裏表演著:在工作的舞台消磨自己的時間及精神,之後在消費的舞台「享受」閒暇。你的一舉一動,從一開頭已被編定的。據很多經濟書藉提出,資本主義令我們生活更方便及悠閒。但香港人卻不斷犧牲自己悠閒的時間;而在悠閒時,也只能選擇被「悠閒節目」塞得滿滿的,為的正是保衛我們的資本主義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六. 公共空間 - 資本主義的舞台之間
終於回到開首的疑問,香港人活得像一個人嗎?答案大概是,如果香港人是一個人,他們都是依著無形之手所寫的劇本演戲,並潛移默化地愛戴這個被強加的角色。
近來香港興起談公共空間,才發覺我們日常路過的時代廣場地下,是一片屬於市民而不屬於地產商的土地。如果香港「人」在兩個舞台生活,那麼公共空間就是打通兩個舞台的通道。通道自己本身不需要任何特色,它的出現只為了令「人」盡快的從一個舞台轉到另一個舞台。停留在通道上,只會阻塞其他「人」,減低通道的效率,所以通道不設坐位,不許公眾表演。最佳的狀態,就是「人」不斷像水一般流通。
不同「人」的通道有不同長短。如果路途長的,為了減少「人」在通道之間、在轉換角色之間的時間損失,最好在通道中加插廣告,摧眠「人」更早準備代入另一個角色。視覺的摧眠不夠有效,最好加上聲浪,令不願接受摧眠的人也要被逼接受。如果通道「人」流得快的地方,更要使用人盯人戰術,務求令所有人也能好好利用通道運輸的時間,更快適應另一個舞台。
香港「人」,不需要那些文化人所說的公共空間。他們只想更快的到達時代廣場,跟朋友/伴侶行街睇戲食飯一take過,又或想更快回家,跟家人電視機撈飯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七. 結語
以上寫的只是自己在香港所觀察到,所感受到的一些經驗,再加以一些非學術性的研究及反思而寫成的。所以充滿各種錯漏,甚至偏見。當然,這樣的一篇不像樣的東西,並沒有概括了所有香港人的特性,但相信也觸及了一部分香港人核心的思想。
忽然想到了「皇帝的新衣」的故事。最終說出真相的,是一個外面來的小孩子。童話故事的結局,是市民被那個無知的小孩的話提醒了。但童話歸童話,我想同樣情況在真實出現,那個小孩應早被那些官員消了音,最後無故的人間蒸發,市民繼續是愚蠢地看不見那件新衣漂亮的地方。
不用擔心,這個國度我發誓我不會待久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